2011/9/15 发表于4857天前 64187
大三巴牌坊,其正式名称为圣保禄大教堂遗址(葡萄牙文: 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一般称为大三巴或牌坊,是澳门天主之母教堂(圣保禄教堂)正面前壁的遗址。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同时也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与澳门历史城区的其他文物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大三巴牌坊是位于圣保禄山的天主之母教堂(A lgreja da Madre de Deus)前壁。与大炮台及两者之间的前圣保禄学院为一整体。而“三巴”这个名字是来自于“圣保禄”的葡萄牙文(São Paulo),而“大”是指最大的教堂,故“大三巴”是指“最大的教堂”。圣堂创建于1580年,在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于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1762年,葡萄牙政府下令没收耶稣会财产,天主之母教堂先后被改作军官宿舍、兵营。1835年1月,教堂起火,最后剩下教堂的前壁。由于教堂前壁形似中国的传统牌坊,故本地人便称之为“大三巴牌坊”。
1990年代初,政府曾对圣保禄教堂的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及修复工作,并发现了当时教堂背后的建筑遗址及埋葬教士的墓地。及后在1996年,政府在该遗址建成了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展出不少澳门教会的珍贵文物;同时,也在大三巴牌坊的背部安装了铁架楼梯,以供游人参观,可是楼梯的铁架插了在牌坊的结构之内,此举引来一些文物专家的不满。在回归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将牌坊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政治及技术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大三巴牌坊高27米、阔23.5米、石壁厚2.7米,建筑属于矫饰主义风格,且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风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层,左右共自第3层起可分9格。前壁右侧有一石旗杆夹(左边与之成对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层阶级,与教堂位置并不一致,因其兴建时朝教堂正面前壁右侧已建成圣保禄修院,所以必须歪曲迁就。
由于大三巴牌坊是澳门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故政府会定期对牌坊进行检查和修复。最近一次修复工作时,为确保游客看到大三巴牌坊,当局仿效欧洲的做法并设计了一幅大型帆布,悬挂于工程排栅的最底层,帆布上印有大三巴牌坊底层的真实图案,方便游客拍照。此外,由于澳门的气候较为潮湿,随风飘扬的植物种子很容易便会停留在牌坊的石壁缝隙中生长成杂草,杂草的根会对牌坊结构构城损害,有见及此,当局也会定期派人除去杂草以回复牌坊的原貌。
此外,大三巴牌坊作为旅游热点,很多不同的活动如澳门国际音乐节的露天音乐会、艺穗巡游和澳门国际青年舞蹈节也会在这里及邻近的耶稣会纪念广场举行。而每逄哪吒诞,在大三巴牌坊的旁边更会竖立一座传统的中式牌坊,与大三巴牌坊本身构成一个强烈的中西对比。
澳门元5元硬币上有大三巴牌坊的图案。三巴的名字亦自2008年起用于太平洋热带气旋用名,以取代“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