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6/29 发表于1390天前 13685
就医保险
在申请并进入美国大学之前,国际学生就会接触到保险。许多学校甚至要求被录取的学生,必须购买医疗保险,才能允许入学。
国内大学也有医保,不过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国内保费低,一般100人民币就可以保一年,而国外则需要好几千刀;如果国内不参保,生病了或许就是肉痛,而国外不参保,则会面临倾家荡产的风险。
出车祸在医院呆了四天,就收到12万美元的账单
这是因为美国医疗体系私有化、垄断化程度高,医院和医生拥有自由定价权。且美国市场监管严格,药品价格也是居高不下。
如果你还在问为什么美国医生收入那么高,那么部分原因就在这里了。
每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因为医疗账单破产,哈佛的一项研究指出有62.1%的破产申请是由于医疗账单引起的。
因此,不要被学校开出的「天价」保险费给吓到,不购买保险的后果就是面对真正的天价医疗账单。
但是在保险种类的选择上,倒是可以斟酌一下。
留学生要购买的保险一般分为学校帮办理的学生医疗保险计划或自行办理的校外医疗保险。
购买了校内保险的同学在校园医疗中心看病几乎不需要任何开销,还可以免费接种九价等疫苗。但是学校保险覆盖的范围很大,例如像变性之类的手术也可能包含在保险内,导致保险价格非常高昂。
最经济的方式,是你根据自己的健康情况,选择购买最适合你的校外保险。校外保险自由度高且价格低,但此时就需要你仔细辨别保险公司的信誉,以及保险所覆盖的医疗服务范围等,还要搞清楚一些保险术语:
参加医疗保险后,你需要定期支付保险费(Premium)。
就医前,应尽可能前往网络内(In-network)诊所,这些诊所保险报销高。同理,网络外(Out-of-network)诊所报销少,甚至不报销。
还要清楚医疗服务必须是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范围(Health insurance benefits),超出保险范围的医疗服务需要自行负担。
开始就医后,首先要自己负担自负额(Deductible)。例如,自负额为500美元时,你在看病时所花费的前500美元需要自付,超出后保险公司才会开始赔付。可见,自负额越低越好。
对于特定服务 ,每次都需要支付一个固定的金额——共付额(Co-Payment),该支出通常不考虑自付额。例如,看初级保健医生,一般共付额从15美元到25美元不等,而专科医生的共付额从30美元到50美元不等。
对于其他服务,超出自付额后,保险公司会开始按比例赔付。你需要支付的部分就被称为共同保险金(Coinsurance),10%的共同保险金就说明你只要负担10%的医疗费用。
在投保的该年内,如果自付金额超过了最高自付额(Out of Pocket Maximum),保险公司将承担该年剩余日子的所有医疗费用。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的状况来选择对应的保险公司,像HMO保险计划的保费低,但无法报销网络外的医疗费用,去专科医生就诊必须要家庭医生介绍才能报销。而PPO计划保费高,但在网络外的医院就诊时也可以报销。
看病流程
中国与美国看病流程最大的不同在于,国内从看病到拿药一般在同一家医院就能搞定,而美国则需要在不同的机构间跑来跑去。
一、预约
看病前的首要工作不是到医院,而是预约。
校外医院一般需要提前4-5天预约,校医院则是提前1-2天。预约后记得一定要按时到,否则医生有权取消这次预约,还可能影响你的信用。
入学后每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个固定的医生(primary care doctor),以后每次预约都预约他,毕竟熟悉你、了解你过往病例的医生可以给你做出更好的判断(国内之前用病历卡)。
这位大夫一般是全科的,小伤小病都可以交给他。如果有他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会帮忙给你预约专科医生或校外医生,你就等时间到了再跑过去就诊。
二、检查
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医药分离制度,医生只有诊断权,没有卖药权,所以跟医生聊完了,你就要跑到外面其他独立的机构,去抽血化验、拍片、买药。
去拍片也需要预约,医生会帮你预约。
拍完片自然还要再跑回来复诊…
三、结账
看完病,国内一般是先付钱再进行打针或买药治疗。美国的话,采取的是先治疗,后付款。
事后账单发给你,然后你拿去给保险公司报销,或医生帮你申请理赔,事后拿到保险公司给的账单。
保险报销切记要留意有效期,不要攒着一堆单子一起去报,省事是省事,但如果超过了有效期,保险公司将不予理赔。
四、突发情况
如果是发烧了想去看病,可能等你预约到了烧也退了。要是真遇到紧急情况,也别预约了,直接去急诊。(如果还有力气选择,记得去自己保险网络内的医院就诊)
或者直接拨打911,叫救护车甚至直升飞机将你运过去,不过…
结束后开出的账单金额就是另一个数量级了。
虽然美国医疗体系很发达,但看完这篇,你可能也会觉得在美国看病也太麻烦了,所以大家一定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能不去医院就不去医院。